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Cbeta 引用複製與查詢

許多師父師兄姊的努力我們有很方便的電子佛典可以使用

先來看學術引用複製與查詢
如果你要引用一段經文,你可以選取該段經文,接著按下箭頭所指的按鈕,如下圖:



當你貼上時他會變成這樣的形式


《雜阿含經》卷2:「佛告婆羅門:「愚癡無聞凡夫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讚歎於色,染著心住;彼於色愛樂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是則大苦聚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CBETA, T02, no. 99, p. 12, c26-p. 13, a3)

最前面他會自動產生 《雜阿含經》卷2:
而在最底下會多出 (CBETA, T02, no. 99, p. 12, c26-p. 13, a3)

這組編號可以讓閱讀者迅速查到您所指的經文,您可以複製下 " CBETA, T02, no. 99, p. 12, c26-p. 13, a3 " 這個部份貼到查詢的介面中如下圖 :


按下Go 他會迅速顯示出所指的經文,這樣你就能閱讀完整詳細的原經文。

CBeta 要查詢特定關鍵字也很方便 

在眾多經論中你可以指定搜尋範圍,按下指定檢索範圍他會跳出這個選擇畫面如圖:


他也可以加上邏輯符號,合併幾個關鍵字的搜尋例如 " 舍利弗 + 無明 + 如實知 " 
立刻找到有這些關鍵字的有兩經並且以色彩亮顯該關鍵字,如圖:


印順導師光碟也有這種功能,不過該介面搜尋就比較陽春,不如CBETA 的介面好用,如圖: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這一解說,毘婆沙師認為是可以這樣說的,名為「剎那緣起」。但毘婆沙正宗,是「分位緣
起」。尊者的「剎那緣起」,與世友Vasumitra『品類論』的「剎那」或「連縛緣起」,提
婆設摩Devaśarman『識身論』的「遠續緣起」,『發智論』的「分位緣起」,總稱四種緣起」( Y 36p344 )

Y 36p344 就表示   印順導師著作第36本 344頁,這也沒有反查功能。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南傳佛教經典常見的引用編號查詢


SN.7.22 表示南傳哪一部經典? 應該怎麼查到它的內容呢?

SN 是 相應部尼柯耶 Samyutta Nikaya 的縮寫,這個編號系統是誰創的末學並不清楚,用比對的方式以下圖來說明 :


圖一

如上圖我們可以看得出來 Samyutta Nikaya 中的經典分類都是 XXX saṃyuttaṃ 意思是某某某 相應來加以分類,有些相應底下還有細部的品 vaggo ,但我們從編號 SN.7.22 看得出來,細部的品(vaggo) 被忽略掉而直接以遞增的序號代替。

再一張圖比較更清楚 :

圖二

也就是說  SN.21.10 就是表示 相應部 . 第幾相應 . 第幾經 。

但其他國家的學者則用諸如 Saṁyutta, Vol.III 46f   或是 Saṁyutta Nikāya, Vol. III, pp.127f  這樣的表示方式,我們看到下圖: 

圖三

相應部主要有五冊  Vol.III 表示的就是蘊品  Saṁyutta, Vol.III 46f  ,Vol. III 後面有各式各樣的表示,最方便的當然是直接告訴你是哪一經,這邊使用的是頁碼該怎麼查呢? 如果你是安裝 CTS4   來閱讀巴利聖典如下圖你可以這樣來查詢 : 

圖四 

你可以點開經藏 SuttaPitaka 在裡面選擇相應部 Samyutta Nikaya ,再選取 Khandha vagga 蘊品,他是這樣,一打開整個【蘊品】所有的經典都在這右邊的經文視窗中,內容非常龐大,底下有幾種版本的編號,你在翻頁時就要注意底下編號的變化,我們看到 PTS 巴利聖典協會的編號跳到 3.46 ,這邊的 3 就是前面已經說明的 Vol.III 第三冊蘊品,剛跳到3.46 時顯示在頁面的是 5. Samanupassanāsuttaṃ 這經 ,這樣了解 Saṁyutta, Vol.III 46f  表示的經典了嗎?  ^^!


另外一個就是無嗔師兄作的 PCED 1.9.2 版如下圖他直接設計了一個快速搜尋如下圖 : 


圖五

底下一樣我們看到有各種版本的頁碼 , VRI印度內觀研究所PTS 表示英國巴利聖典協會Thai泰本巴利藏
如果他寫 Saṁyutta, Vol.III 46f 你選擇 PTS PAGE 輸入 3.46 你就找到這部經典。

但你要注意,在輸入3.46 的輸入框中,你不能打 2.xx 或是 4.xx ,為什麼?   2.xx是表示 Vol.II 因緣品, 4.xx 表示 Vol.IV 六處品,你打開蘊品當然是只能輸入3.xx 接著來看另一種寫法。
如果他寫 Saṁyutta, Vol.III pp.47 ,如上圖在右邊的輸入框輸入 47 你一樣也可以找到這部經典。

無嗔師兄的版本還有個好處是他把部分目錄給中文化了如果要找長部梵網經,你可以點選下拉式功能表 combo box 如下圖 : 


圖六

Ok 再回到引用的問題,那  Dīgha Nikāya, Vol I, p.12 表示什麼?  Vol I,你當然要選擇戒蘊品,p.12,則在輸入框中輸入 1.12 按下等號 "=" 就跳到引述者所指的經文,如下圖 :


圖七

長部也縮寫為 DN. ,中部 MN. ,相應部縮寫為 SN.  ,增支部縮寫為 AN. 如下圖: 

圖八 

例如 DN.Vol II,p30 你就找到長部,大品,輸入 2.30 就可以找到經文。
同樣的MN.Vol I,p15 你就找到 中部,根本五十經,輸入 1.15。
SN.Vol V,PP.247-50 ,找到相應部,大品,如上圖五 你在右邊輸入段落流水號  247 按[查] 按鈕就可以。

其它的舉一反三。

最後再提到另一種寫法,MN.130 表示哪一部經呢?

這種編號方式是將中部所有經典,共150 經依照遞增編號,超過 100 的數字一定在 "後五十經" 每一品10經,所以130 在第三品 3. Suññatavaggo 的第10經  10. Devadūtasuttaṃ 。


最後不論你選擇使用 CST4 或是 PCED ,有關於Windows 7 或 Vista 的安裝問題可以參考WK 兄的 
疑難雜症 - 11 Windows7 相容性問題  或搜尋 疑難雜症,找到相關說明。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菩提長老的八聖道. ── 滅除煩惱之路.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聖道. ── 滅除煩惱之路. 菩提長老(Bhikkhu Bodhi


菩提長老有非常精彩的講解,非常值得一看的的入門書 

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清淨道論導讀


清淨道論導讀--第三章:修行四十種業處的方法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Dharmagupta/ntro-vis.htm

第八節:結語



1:定學在整體清淨道的地位。曾試著修定的人都會同意,修定必須持守淨戒,有和善的人際關係為基礎。成就定只是世間的功德,切莫因為或淺或深 的定境而自得自樂,迷失方向。進一步修觀,成就智慧才能解除煩惱,這將於慧學教導。

2:四十種業處與定的關係。這四十種方法都可以修成近行定,三十種可以 達到安止定,不得安止定的十種是前七種隨念、第十種隨念、食厭想、四界差別。只有四種可以達到無色界定,即是四無色。

3:業處與止觀之關係。


3.1:這四十種方法中三十八種純為修止(奢摩他)的方法,只可以成就定,十 遍,十不淨,九種隨念(除了第九出入息念),四無量心,四無色,食厭想。這三十八種業處所成就的定境都是觀想所成的。它是在修定,因為是集中心 於所觀想的對象上;它不是修觀,因為不是正觀如實存在的名色的變化生滅。

3.2:由於修定的妙善與各種超越常情的經驗,易於誤認修止為修慧,這是 古今共有的。例如,修十遍成就,得定時,一色遍一切處,往返沒有邊際;有誤認為是如實觀的色不生、色不滅。又如屬於白遍的月輪觀,有誤認為是 自性清淨心。又像十不淨的青瘀相成就,境隨心轉,境由心現,有誤認為就是如實的世界。十不淨的白骨相,定境成就,轉為淨想,觀想白骨流光;有 進一步誤認為自身莊嚴清淨,或生起淨土的妙相,誤認定境觀想的理想世界為佛身、淨土。又如,修佛隨念而不知以隨念佛功德為主,重於稱名,著實 可惜。即使以觀佛相的觀想念佛,其方法同於修十遍的觀想,成就的定境也都是觀想而成;有誤認為是真佛現前,甚而說自心是佛,再推為我就是佛則 是慢心的表現。不知定學,竟誤以為就是解脫,甚而自以為是佛,那就太離譜了。這些人,就像迷樂於清淨道旁的美麗田野,讚歎土地上的花果之甘甜 、佛像之莊嚴雄偉,有的還沾沾自喜。棄捨定境的美妙,修觀斷除身心的苦,則如看到真正目標的人,繼續走向涅槃城。

3.3:其餘二種可開展為修毗缽舍那觀四界差別是修觀的業處,可以滅除我 想。出入息念修的十六特勝,前四特勝(第一種四法)有七妙門的階段,觀察 開始的後四階段屬於修觀。第五至十二特勝(第二、三種四法)可轉為修觀,第十三至十六(第四種四法)純依修觀。

4:修止如何轉為修觀?修觀不是在假想定境上任運定境。在假想的對象上 下功夫都只是想蘊的強化,是自心的作用,唯只是心識的顯現。轉成修觀有兩個必要條件。


(1)運作方法的改變。觀是分析、抉擇、切入事物真相的方式;

修止是以心來憶念想念業處,藉所想取的特定內容來集中心,心的集中則更強化觀想的清晰明淨,漸至於定。

(2)業處的轉變。修觀的對像是如實存在的諸法五蘊按它們自己的樣子如實生滅,只是觀察而不是觀察者。

修定的所緣是心力觀想的內容。例如念息 法,安住明了呼吸,這是修定

轉而修觀,觀察息的各種樣相,息就是四大的聚合變化,息沒有固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