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梨聚落深谷精舍。
SA.926 一.
爾時,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強良馬,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穀草。如是,丈夫於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
SA.926 二.
「詵陀!若真生馬繫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於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於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
「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
「詵陀!比丘如是修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 南無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 依何而禪定?』」
SA.926 三.
爾時,有尊者跋迦利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禪,而不依地、水、火、風,乃至覺觀,而修禪定?云何比丘禪,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 南無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 依何而禪定?』」
SA.926 四.
佛告跋迦利:「比丘於地想能伏地想,於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 南無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 依何而禪定?』」
SA.926 四. 第四段對應的南傳經文莊春將師兄的翻譯如下:
「詵陀!這裡,對賢駿人來說,關於地,地想消失了;關於水,水想消失了;關於火,火想消失了;關於風,風想消失了;關於虛空無邊處,虛空無邊處想消失 了;關於識無邊處,識無邊處想消失了;關於無所有處,無所有處想消失了;關於非想非非想處,非想非非想處想消失了;關於此世,此世想消失了;關於他世,他 世想消失了;這裡,凡關於所見、所聞、所覺、所識、所得、所求、被意所隨行之想,也在那裡消失了。
--------------------------------------------------------------------------------------------------------------
梵網經
現法涅槃論者之五種
19. “諸比丘!有某最上現法涅槃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彼等由五種根據,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彼等最上現法涅槃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以五種之根據,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耶?
現法涅槃論者-1 (以欲界的享樂為涅槃)
20. 諸比丘!今某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說、如是見:“汝!此我實於現在具足、滿足五欲樂時,汝!此我則達最上現法涅槃。”如是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現法涅槃論者-2 (以初禪的正受為涅槃)
21. 對此,其他者說:“汝說此我實是存在,我不說此我不存在。然,汝“此我實未達最上現法涅槃。所以者何?五欲樂是無常、苦、變易性,由其變易性而變化,即生起憂、悲、苦、愁、惱。然,汝!此我確實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之初禪(一境性)住時,汝!則此我到達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某人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現法涅槃論者-3 (以二禪的正受為涅槃)
22. 對此,更有其他者說:“汝言此我確實存在,我不說此我不存在。然,汝!此我確實未到達最上現法涅槃。所以者何?於此有尋有伺故,則謂粗淺之初禪。汝!此我,實是滅尋、伺,內心安靜,得心一境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之第二禪(一境性)住時,汝!此我則到達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某人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現法涅槃論者-4 (以三禪的正受為涅槃)
23. 對此,更有其他者說:“汝說此我確實存在,我不說此我不存在。然,汝!此我實未達最上現法涅槃。所以者何?於此有喜,心躁亂故,則謂粗淺之第二禪。然,汝!此我舍喜,住於舍,正念正智,由身受樂,諸聖者宣示:“舍念樂住”之第三禪(一境性)住時,汝!此我則到達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某人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現法涅槃論者-5 (以四禪的正受為涅槃)
24. 對此,更有其他者說:“汝說此我確實存在,我不說此我不存在。然,汝!此我實未達最上現法涅槃。所以者何?於此,心有樂之向趣故,則謂粗淺之第三禪。汝!此我實舍離樂、舍離苦,又滅先前有喜悅及憂惱,不苦不樂,連舍念清淨之第四禪(一境性)住時,汝!此我則實達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某人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25. 諸比丘!此即彼等最上現法涅槃論者之沙門、婆羅門,由五種根據,說現生有情最上現法涅槃。諸比丘!任何最上現法涅槃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皆由此等五種根據,或依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無根據。
(佛陀否定這些為涅槃)
26.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之生趣、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 寂靜。諸比丘!如來如真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不執取而解脫。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
在SA.926 一. 如「 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 也是這樣的評論現法涅槃論者,一味的追求無為的寧靜,而不從根本處滅除煩惱。
但是看到 SA.926 二. 時可能會非常疑惑,因為佛陀說: 「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有這種禪修方式,連天眾都感到疑惑。
一直到 SA.926 四. 佛陀做了解答 : 「比丘於地想能伏地想,於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 ------------ 阿!其實不是不依地,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句其實是超越四禪八定,而入想受滅定。
當然末學並不知道漏盡聖者的境界及滅盡定,但從前後文看來,佛陀所說的真實禪,有兩種可能,一為漏盡聖者的境界,在末學比較梵網經現法涅槃論者的目標,看來更似在描述滅盡定。
另有一說指此真實禪為三三昧,問題是三三昧不需要「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
另有一說指此真實禪為三三昧,問題是三三昧不需要「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
若前題是真實禪指想受滅定,則強良禪則是針對現法涅槃論者追求無為法的境界追求心寧安靜樂受,如「隨貪欲纏而求正受」末學最主要就是依此句來判斷其對應關係,整個主題落在討論禪定。
不論真實禪所指為何,既使滅盡定不過是佛教版的現法涅槃,滅盡定也是僅(三果以上)聖者才能達到的,在一味的追求無為的境界的當代現法涅槃論者不能不作為警惕,翻開阿含經,佛陀大多都是在教導有為法的認識。
如「諸比丘!如來如真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不執取而解脫。」
又如:「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於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於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
如「諸比丘!如來如真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不執取而解脫。」
又如:「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於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於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
佛弟子也應當從煩惱的根源來處理,而不是一味追求神祕經驗與心的寧靜狀態,如上一篇緣經所說的二十三支緣起說【..........緣三摩地而有如實知見,緣如實知見而有厭離, 緣厭離而有離貪,緣離貪而有解脫,緣解脫而有滅智。』】
成實論:
如經中說:若於善法不勤修習,而但願欲不受諸法,於諸漏中心得解
脫,是人所念終不從願,以不能勤修善法故。
行者若能勤修善法,雖不發願亦於諸漏心得解脫,以從因生果不須願故。
意思也是如此
行者若能勤修善法,雖不發願亦於諸漏心得解脫,以從因生果不須願故。
意思也是如此
2012.10.22
此部份可以參考印順導師空之探究第一章『阿含』──空與解脫道,有更清楚的分析。
這邊說到真實禪可能為滅盡定,印順導師空之探究中提到,無相心三昧,無相定,滅盡定三者有著複雜的關係。
而有朋友提到滅盡定者為真實禪是不是意指初果、二果所修不是真實禪?
1. 印順導師提到: 有一位比丘,修得了無相心三昧,卻不知道是何果何功德。他於是「隨逐尊 者阿難,脫有餘人問此義者,因而得聞。彼比丘即隨尊者阿難,經六年中,無有餘人問此義者」 [P36] ,終於自己提出來請問(1)。六年中沒有人問,可見無相心三昧,起初是很少有人論到的。『雜阿 含經』中說到:無相心三昧,佛為眾比丘尼說;比丘尼們又問阿難,阿難為比丘尼們說。這一說 明,主要為了:「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2);只是為了以如來曾經說過,來肯定無相 心三昧在佛法中的地位。巴利藏『增支部』「九集」三七經,也說到是智果智功德,實為『雜阿 含經』五五七、五五九──二經的結合(3)。總之,無相心三昧,是經佛弟子的修得而傳出,日漸 光大起來的。
我的感想是,所謂的四無色定當初可能是弟子間修行所開展出來的,而不是後來我們理解的由第四禪以後才有四無色定的觀念。
佛教所指的空三昧、無所有、無相三昧是修觀成就的名稱,在這類觀禪中並沒有與後來安立次第的所謂四禪八定相當的定力,簡單的說這些可能僅需近行定的定力便能成功的掌握三三昧所緣。
而弟子錯誤的找掌握所緣才變成四無色定 。
例如有禪修者說: 在定中見自我消融,漸漸消失。這種所緣絕不是佛教講的以無我、無我所為所緣,充其量只是空無邊處定。
2.印順導師提到:「依『長部』『波梨經』說:傳說中的 世界起源說,其中「無因論」者,是從無想有情死沒而來生的,所以說無因而有(21)。無想定與無想有情,可能外道有類似無想的修驗與傳說,佛法為了要給以應有的解說,才從無相定、滅盡定 中分出,位居四禪廣果天上。這是成立要遲一些。」
印順導師提到: 想受滅定,或名滅(盡)定,或名增上想滅智定 abhisan~n~anirodha-sampaja^na-sama^patti 。與無相心三昧相當的,如『相應部』「目犍連相應」:從初禪說到四禪,從空無邊處到非想 非非想處;在八定以上,說無相心定(13)。而「舍利弗相應」,也從初禪說到非想非非想處定,然 後說想受滅定(14)。可見無相心三昧、與想受滅定的地位相當。
三三昧 在各經描述的差異印順導師判斷這是當時弟子間並沒有定論的關係。
我認為: 想受滅定或滅盡定為無相三昧的極致,也作為佛教版本的現法涅槃,這是相對於當時外道現法涅槃論者所謂的現法涅槃。
3.關於滅盡定的修法,可以參考清淨道論二十三章,出發點同非想非非想處定修法,皆是由無所有處定出定,做四種決意,在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之後的一兩心便與滅盡定接觸。
4.有一種論調說:所有的阿羅漢都必須達滅盡定,這種說法在有關慧解脫阿羅漢的經文就變成不合道理,以三果聖者不還欲界來說不論其止禪的定力如何,他的心都超越定成就者(四禪),這點可以參考三三昧修法的相關敘述。
5. 在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六節無相,印順導師也提到 SA.926 SA.262:
不取著一切法的三昧,與佛化詵陀迦旃延Sandha-ka^tya^yana-gotra的未調馬──強梁禪 khalun%ka-jha^na,應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如『雜阿含經』(「如來記說」)卷三三(大正二‧ 二三六上──中)說:
SA.926...略
於地等能伏地等想,不依地等一切而修的,是無相禪。『別譯雜阿含經』引申為:「皆悉虛 偽,無有實法,但以假號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23)。「不見有法及 以非法」,與佛『教迦旃延經』的不起有見、無見相合;也與離有見、無見,不見一法可取而無 罪過說相合(24)。無所依而修禪,見於『增支部』「十一集」(25)已衍化為類似的十經。各部派所 誦的經文,有不少出入,大抵合於自宗的教義(26)。然從『雜阿含經』與『增支部』相同的來說, 這是不依一切想而修的無相禪。
6. SA.926 何謂真實禪 、何謂強良禪? 這點是由於參考了 穆克紀教授在中華佛學學報的幾篇文章而有的想法。
Gotama Becomes the Buddha Reconstruction of the Nikaaya Account of the Path
喬答摩成佛──《尼柯耶》(Nikaaya)成佛之道的重構 穆克紀
佛教如何回應現法涅槃論者? 或者有人提出這樣質疑 :一個宗教的道理在怎麼美好,境界在如何的美妙,如果在現生不能體驗,這就世間的觀點恐怕是難以被接受的,有違常理。 (在長部沙門果經佛陀講了多種學佛的現生利益)
SA.926 隨貪欲纏而求正受,讓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現法涅槃論者。
與現法涅槃論者主張的現法涅槃相當的,便是滅盡定的,佛教版本的現法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