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閱讀阿姜念的著作時,看到他解釋何為【當下】, 印象很深刻,他的定義很特別,指的並不是【時間】上的【現在】而是【不與煩惱相應的時刻】。
我發現這個定義是有根據的,出現在中阿含165經或中部133經-賢善一夜經。
主要角色是一位天眾、尊者三彌提、佛陀、尊者摩訶迦旃延。
主要問題是 : 關於以下詩頌天子問尊者三彌提,尊者三彌提不了解又去問佛陀,佛陀簡略說法後尊者三彌提又去請尊者摩訶迦旃延詳細解說。
北傳中阿含
佛言: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
若作聖人行,孰知愁於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患終。
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
佛說如是,即從座起,入室宴坐。
南傳中部 (莊春江譯)
世尊這麼說:
「應該不隨過去的而行,應該不期待未來的,
凡過去的已被捨,未來的未到達。
凡現在已生起的法,處處洞察,
不能被征服、不能被動搖,智者應該使之增強。
只有今天應該作的熱心,誰能知明天[是否]死亡?
因為與死神大軍,確實沒有契約。
這樣熱心的住者,日夜不懈怠地,
寂靜的牟尼說:他確實是『賢善一夜者』。」
由於佛陀僅簡略的說出詩頌,並未詳細解釋,於是尊者三彌提又請尊者摩訶迦旃延為他詳細說明。
北傳中阿含 165
尊者大迦旃延告諸比丘:
「諸賢等共聽我所說。諸賢!云何比丘念過去耶?
諸賢!比丘實有眼知色可喜、意所念愛色,欲相應,心樂,捫摸本,本即過去也。
彼為過去,識欲染著;因識欲染著已,則便樂彼;因樂彼已,便念過去。
如是,耳……鼻……舌……身……實有意知法可喜、意所念愛法,欲相應,心樂,捫摸本,本即過去也。彼為過去識欲染著,因識欲染著已,則便樂彼;因樂彼已,便念過去。諸賢!如是,比丘念過去也。
諸賢!云何比丘不念過去?
諸賢!比丘實有眼知色可喜、意所念愛色,欲相應,心樂,捫摸本,本即過去也。彼為過去,識不欲染著;因識不欲染著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念過去。
如是,耳……鼻……舌……身……實有意知法可喜、意所念愛法,欲相應,心樂,捫摸本,本即過去也。彼為過去,識不欲染著;因識不欲染著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念過去。諸賢!如是,比丘不念過去也。
諸賢!云何比丘願未來耶?
諸賢!比丘若有眼、色、眼識未來者,彼未得欲得,已得心願,因心願已,則便樂彼;因樂彼已,便願未來。
如是,耳……鼻……舌……身……若有意、法、意識未來者,未得欲得,已得心願,因心願已,則便樂彼;因樂彼已,便願未來。諸賢!如是,比丘願未來也。
諸賢!云何比丘不願未來?
諸賢!比丘若有眼、色、眼識未來者,未得不欲得,已得心不願,因心不願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願未來。
如是,耳……鼻……舌……身……若有意、法、意識未來者,未得不欲得,已得心不願,因心不願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願未來。諸賢!如是,比丘不願未來也。
諸賢!云何比丘受現在法?
諸賢!比丘若有眼、色、眼識現在者,彼於現在識欲染著,因識欲染著已,則便樂彼;因樂彼已,便受現在法。
如是,耳……鼻……舌……身……若有意、法、意識現在者,彼於現在識欲染著,因識欲染著已,則便樂彼;因樂彼已,便受現在法。諸賢!如是,比丘受現在法也。
諸賢!云何比丘不受現在法?
諸賢!比丘若有眼、色、眼識現在者,彼於現在識不欲染著,因識不欲染著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受現在法。
如是,耳……鼻……舌……身……若有意、法、意識現在者,彼於現在識不欲染著,因識不欲染著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受現在法。
諸賢!如是,比丘不受現在法。
諸賢!謂:世尊略說此教,不廣分別,即從座起,入室宴坐:『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若{學}[作]聖人行,孰知愁於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患終。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此世尊略說,不廣分別,我以此句、以此文廣說如是。諸賢!可往向佛具陳。若如世尊所說義者,諸賢等便可共受持。」
中部133經(莊春江譯)
學友們!怎樣是『隨過去的而行』呢?『我的眼過去時是像那樣的,色是像那樣的。』在那裡,識被欲貪束縛;當識被欲貪束縛時,則歡喜它;當歡喜它時,則隨過去的而行。『我的耳.........
學友們!怎樣是『不隨過去的而行』呢?『我的眼過去時是像那樣的,色是像那樣的。』在那裡,識不被欲貪束縛;當識不被欲貪束縛時,則不歡喜它;當不歡喜它時,則不隨過去的而行。『我的耳.......
學友們!怎樣是『期待未來的』呢?『我的眼未來時會是像那樣的,色會是像那樣的。』設定心在未獲得的獲得上,緣於心的設定,則歡喜它;當歡喜它時,則期待未來的。『我的耳.......
學友們!怎樣是『不期待未來的』呢?『我的眼未來時會是像那樣的,色會是像那樣的。』不設定心在未獲得的獲得上,緣於心的無設定,則不歡喜它;當不歡喜它時,則不期待未來的。『我的耳
學友們!怎樣是『在現在已生起的法上被征服』呢?學友們!凡現在已生起的眼與色這兩者,識在那現在已生起的[法]上被欲貪束縛;當識被欲貪束縛時,則歡喜它;當歡喜它時,則在現在已生起的法上被征服。凡耳與聲音……(中略)
學友們!怎樣是『在現在已生起的法上不被征服』呢?學友們!凡現在已生起的眼與色這兩者,識在那現在已生起的[法]上不被欲貪束縛;當識不被欲貪束縛時,則不歡喜它;當不歡喜它時,則在現在已生起的法上不被征服。凡耳與聲音……(中略)
在瑜珈師地論提到前五門為現量,意門通三世,也是同樣的道理。
阿姜念 : 【當下 - 是不與煩惱相應的時刻】,禪師就這麼簡短的一句,可以濃縮中阿含165經。
不論修奢摩它或修毗婆舍那,欲貪會拉離所緣,不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在意門對象上六種法所緣也必須判斷是否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