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此陰滅已,異陰相續


SA.33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以前看楊教授的文章提到:『「無我」的第一義是「,此陰滅已,異陰相續」』,印象深刻,,此陰滅已,異陰相續」我認為這個描述應該是最能讓人正確理解佛教無我說的經文。

很可惜的是這經在南傳無對應的經典,今天偶然注意到類似的經文SA.289,而且也有南傳經典對應在 SN.12.61。

SA.28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

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

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身繫我、我所,不可於識繫我、我所。

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小過。
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

「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觸因緣生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捨觸因緣生捨受,捨受覺時,如實知捨受覺;彼捨觸滅,彼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止、清涼、息、沒。

彼如是思惟:『此受觸生、觸樂、觸縛,彼彼觸樂故,彼彼受樂,彼彼觸樂滅,彼彼受樂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是,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在網路上的文章,常看到的有兩種邏輯上合理的理解。

a.一種是指譬喻中識如獼猴攀捉枝條,放一取一,這個譬喻,而說有識往來於此世他世(一期期的生死),但是這個識是不斷變異的。

b.另一種則是認為並沒有一個不變的識往來於此世他世,唯影響力相續。

b.看似斷見,實際上不是,其實斷字相對的用法是與續字相對,在身即是命的外道主張中,也有無我說的一類,和有我說的一類,這種觀點類似唯物論,有我的一類認為此生結束後就在也沒有這個自我的存在,在六十二見中甚至提到有因為禪定而獲得神通,觀察此生與未來生,而有七類結論。

例如主張卿!此我為有色,而由四大種所成,父母所生,身壞滅時,即斷滅、消失,死後不存在故,至此,卿,此我實在斷滅。”

或是 卿!汝說“我”確實不存在,我不說此我確實不存在。然,汝!此我非實斷滅者。猶其他天之有色,為意所成而具大小一切之肢(節),非缺根之我。汝不知此、不見此 ,我知此、見此。汝!此我,身之壞滅時,斷滅、消失、死後不存在,故汝之此我確實斷滅。”如是其者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

不論如何七種斷滅論者的重點都是在於否定其中因緣關係否定因果關係
斷字續字相對也可以在這邊看出來。

身異命異,則是常見的一種,在這四大所成父母生身之外另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自我,這種觀點在現存的其他宗教中也很普遍。

則與無常為相對用法,佛教的主張否定常見、斷見,否定身是命、身異命異。否定有什麼不變異的,也否定沒有因果關係的說法。

至此a.的觀點也沒有任何問題。既不是不變異,也不是因果不相續。

印順導師在中觀今論中提到不來亦不去的說明,並引阿含經中同樣是主題這經的一段 ,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 

如此a. 的主張則出問題了。

唯識學派就我理解無著論師所說阿賴耶識,那個既不分別又能含藏種子的阿賴耶識,其實就是前一個滅去的五蘊。

sa.289中異生、異滅 在莊春江師兄的南北傳雜阿含對讀中,翻譯為: 丘們!那被這樣稱為心、意、識的,日以繼夜依一個生起,依另一個被滅。

再來看覺音論師的看法在清淨道論中提到 :


茲以回聲等譬喻,因為相續連接,不一亦不異。
此識不是從前有而來於此,卻由屬於過去有的諸因而生起。正如回聲、燈光、印章、映像等法的譬喻。即如回聲、燈光、印章、影等是由於聲等之音,不移於他處,此心亦然。所以這裡說:
「因為相續連接,不一亦不異」。
這邊論師非常明白的說 「此識不是從前有而來於此,卻由屬於過去有的諸因而生起。......不移於他處,此心亦然。

即於相續連接中,若決定是一,則不能從牛乳而成為酪,若決定是異,則無酪是依於牛乳的了。一切因與生起的關係都是這樣。如果那樣(決定是一是異),則一切世間的語言都將割斷,那是不成的。所以這裡當取不決定是一或是異。

覺音論師又說到 :「亦應知此義亦如在幼年時動習學術、技藝、醫藥等,而在他日長大成人之時給與效果。

也就是說不但一期生死並非什麼來去此世他世,就現生也是如此,十分接近經典中說到的: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