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隨念的語義)
(一)所起的隨念與佛有關的為「佛隨念」。以佛德為所緣是念的同義語。
(二)所起的隨念與法有關的為「法隨念」。以善說等法的德為所緣是念的同義語。
(三)所起的隨念與僧有關的為「僧隨念」。以善行道等僧德為所緣是念的同義語。
(四)所起的隨念與戒有關的為「戒隨念」。以我不毀等的戒德為所緣是念的同義語。
(五)所起的隨念與捨有關的為「捨隨念」。以施捨等的捨德為所緣是念的同義語。
(六)所起的隨念與天有關的為「天隨念」。以天為例證的自己的信等的德為所緣是念的同義語。
(學習注 :
以下部分於說隨念處品)
(七)所起的隨念與死有關的為「死隨念」。以斷絕命根為所緣是念的同義語。
(八)念到髮等色身的,或者念到身上的為「身至」。以髮等身部的相為所緣是念的同義語。
(九)所起的念與安般(出入息)有關的為「安般念」。以入息出息相為所緣是念的同義語。
(十)所起的隨念與寂止有關的為「寂止隨念」
。以一切苦的止息為所緣是念的同義語。
(全文內容蠻長的...自行參閱清淨道論)
雜論
再詳論此等(六隨念),在(07-093)
「那時他的心是只緣如來而正直」等語,及「摩訶男,聖弟子的心正直而得義受,得法受,得法伴悅,悅者而得生喜」等語。
這裡依「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漢」等義而生滿足,是說關於「得義受」。依「聖典」而生滿足,是說關於「得於受」。依於兩者,當知是說「得法伴悅」。
在天隨念中,說他的「心緣諸天」,即是說他先以心緣諸天,或者以心緣於得生諸天而與諸天同等的自己的德。
其次此等六隨念是聖弟子的成就,因為依於彼等而得明瞭佛法僧的德,且他們具有不毀等德的戒,離諸垢慳的捨,及與有大威力的諸天同等的信等之德。
『摩訶男經』是因為請問須陀洹的依止住所的問題,而世尊為了指示須陀洹的依止住所而詳說這六隨念的。
在『貪求經』
中亦說:「諸比丘,茲有聖弟子,隨念如來:世尊亦即是阿羅漢
...... 那時心成正直,出離超脫於貪求。
[227]諸比丘,什麼是貪求?與五種欲是同義語。諸比丘,茲有情以此(由佛隨念所得的近行禪)為所緣而得清淨」,這是為聖弟子說依於隨念而心得清淨,更證得第一義的清淨。
又在摩訶迦旃延所說的『障礙機會經』
中說:「賢者,真希有!賢者,實未曾有!那知者、見者、阿羅漢、等正覺者的世尊,承認在障礙中(在家)的有情亦有清淨(超越悲惱、消滅憂苦、得真理)及證涅槃的機會--即此六隨念處。什麼是六?賢者,茲有聖弟子隨念於如來
....如是或有有情而得清淨」,這是僅為聖弟子說證得第一義清淨法性的機會。
在『布薩經』中亦說:「毗捨佉,怎樣行聖布薩?毗捨佉,當從事清淨其隨污染的心。毗捨佉,怎樣從事清潔其隨染污的心呢?毗捨佉,即隨念於如來」,這是僅對受持布薩的聖弟子,顯示以清淨心而隨念業處,得成布薩的大果。
在(增支部的)第十一集中,因問:「尊師,我們住於各種不同的生活,當以何種的生活而住?」為了指示聖弟子的生活方式故這樣說:「摩訶男,有信者是成功的,但非無信者,勤精進者是成功的....常憶念者.....禪定者......有慧者,摩訶男,是成功的,但非無慧者。摩訶男,你應該住立於這五法中,更當修習六法。摩訶男,你應隨念如來,世尊亦即是阿羅漢.....佛、世尊」。
在此等諸經中雖然是為聖弟子說,但其有清淨的戒等之德的凡夫亦應作意隨念,
[228]由於隨念佛陀等的功德,則隨念者的心欣淨,以欣淨的心力,即得鎮伏諸蓋,成大和悅,可修毗缽舍那(觀),而證阿羅漢。
例如住在迦多根達迦羅的頗率特梵長老。
據說:有一天尊者看見了魔所化作的佛相,他想:「這個具足貪瞋痴的假相,尚有如此莊嚴,那離了一切貪瞋痴的世尊,怎不更莊嚴光輝呢?」於是以佛陀為所緣而獲得了喜悅,增長了他的毗缽舍那觀,得證阿羅漢果。
#為諸善人所喜悅而造的清淨道論,在論定的修習中完成了第七品,定名為六隨念的解釋。
「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都是出於敬意,有位法師詮釋超好他說:就好像佛陀在你旁邊或你尊敬的法師在你旁邊,一方面不敢偷懶:P
,一方面是不敢隨便造惡,連結到「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這部份就是相信因果,也提到這些類別屬於信強的可以修的所緣,另一位法師說:你相信因果嗎?
於是以佛陀為所緣而獲得了喜悅,增長了他的毗缽舍那觀,得證阿羅漢果。這句可以在說蘊品看到詳細的解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