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觀未來五蘊?

未來五蘊怎麼觀? 靠神通?


引用楊教授 緣起之「此緣性(idappaccayatā)」中的一段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bj/09/chbj0901.htm#nt59

這裡楊教授引用了北傳瑜珈師地論與南傳的清淨道


五、由因果法看此緣性

針對 “ idappaccayatā ( 此緣性 ) ” 釋尊於《S.12,20( 緣經 )》有參節開示:
§3 §4( 如 本文 三. 緣起的相依性 所引經文 )
§5 諸比丘﹗「諸行是緣無明 ( 而有 ) 。」諸比丘﹗就此如性、不違如性、不他性、此緣性,諸比丘﹗此被稱為緣起也。[59]

關鍵句《相應部》作: “ tathatā avitathatā anaññathatā idappaccayatā ( 如性、不違如性、不他性、此緣性= ) paṭiccasamuppāda ( 緣起 ) ” [60]
   《雜阿含》作:「法住、法定( 麗本誤作︰ “ 法空 ” )、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61]
南傳《S.12,20》§5 經文有所省略,補足之則當如是:

p. 30

諸比丘!「老死是由生為緣。」……「生是由有為緣。」…乃至「諸行是由無明為緣。」諸比丘!就此如性、不違如性、不他性、此緣性,諸比丘!此被稱為緣起也。

強調有情數緣起之每相鄰兩支之間有其特殊關係存在,其結果是由因緣而有;結果與因緣之間其關係性,除了前已說明的“ 法住性、法定性、此緣性 ”之外,再特別提出“ 如性、不違如性、不他性 ”之此緣性,也就是所謂 “ 緣起 ” 的實相。


《瑜伽師地論》根據《雜阿含296經》作如是論︰

又,此稱理因果次第,無始時來展轉安立,名為法性;
(1)由現在世,名為法住
(2)由過去世,名為法定
(3)由未來世,名法如性;
(4)非無因性故,名如性、非不如性
(5)如實因性故,名實性;(6)如實果性故,名諦性;
(7)所知實性故,名真性;
(8)由如實智依處性故,名無倒性、非顛倒性

(9)由彼一切緣起相應文字依處性故,名 此緣起順次第性。』[62]


彌勒菩薩認為有情數緣起十二支環環次第相扣,前因後果展轉安立,事相如是;究其理性即緣起性──法性。有情數緣起通三世,法性法爾如是,緣起法之事、理有其永恆性、普遍性、真實性。 “ 緣起性 ” 亦即 “ 法性 ” 方便說之,由現在世名為‘法住’,由過去世名為‘法定’,由未來世名為‘法如性’;由如是有因性故,名‘如性、非不如性’;由因性如實故,名‘實性’;由果性如實故,名‘諦性’;由所知性如實故,名‘真性’;由如實智所依處性如實故,名‘無倒性、非顛倒性’;由彼一切緣起相應十二支文字所依處性故,名‘此緣起順次第性’。

《清淨道論》根據《S.12,20 Paccaya》對 “ tathatā avitathatā anaññathatā idappaccayatā ( 如性、不違如性、不他性、此緣性 ) ” 作如是解釋:
So panâyam tehi tehipaccayehi anūnâdhikehevatassa tassa dammassa sambhavato ( 又,此( ( 緣起 ) ) 是由於其等各別不少不多之緣而生成各別之 ( ( 果 ) )法故, ) ‘tathatâ'ti, ( 是謂「如性」也; )

sāmaggim upagatesu paccayesu ( 於諸緣到達和合之時, ) muhuttam pitato nibbattanadhammānaṁ asambhavâbhāvato ( 雖祇須臾間無有從此 ( ( 因緣 ) )不能生成諸( ( 果 ) )法, ) ‘avitathatâ'ti, ( 是謂「不違如性」也; )
>>以上引用楊教授的文章


這句:

於諸緣到達和合之時,雖祇須臾間無有從此 ( ( 因緣 ) )不能生成諸( ( 果 ) )法。

白話一點就是:

因為諸緣和合之時,雖剎那間,不生成諸果是不可能的。

換句話就是

當這些因緣俱足果報就必定會這樣發生。

看似推論但修觀者在下一剎那就印證。

不他性在SA.375 一樣有這種說法:
云何七十七種智,生緣老死智,非餘生緣老死智;過去生緣老死智,非餘過去生緣老死智;未來生緣老死智,非餘未來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

其中的 
非餘生緣老死智、非餘過去生緣老死智、非餘未來生緣老死智就是不他性。
有生故有老死是未來諸蘊的略說,不管不論是屬於過去世的略說無明與行二支或屬於現在的緣起幾支說表達的意義是一樣的。

當因緣俱足,果報必定這樣發生,而且不會是其他的因緣,也不會是其他的結果。
如性、不違如性、不他性、此緣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