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所緣。謂有四種所緣境事。何等為四。
一者遍滿所緣境事。
二者淨行所緣境事。
三者善巧所緣境事。
四者淨惑所緣境事。
云何遍滿所緣境事。謂復四種。
(A)一有分別影像。
(B)二無分別影像。
(C)三事邊際性。
(D)四所作成辦。
(A)云何有分別影像?
謂如有一或聽聞正法。或教授教誡為所依止。或見或聞或分別故。
於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那行。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
於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那行。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
所知事者。謂或不淨。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麁性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事。
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誡。或聽聞正法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現前。即於彼法而起勝解。即於彼所知事而起勝解。彼於爾時。於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
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和合現前。亦非所餘彼種類物。然由三摩呬多地勝解領受相似作意領受。彼所知事相似顯現。由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影像。修觀行者。推求此故。於彼本性所知事中。觀察審定功德過失。是名有分別影像。
(B)云何無分別影像?(純禪定)
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然即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
彼於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即於如是所緣影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是名無分別影像。
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口。亦名三摩地門。亦名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亦名光影。
如是等類當知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
(C)云何事邊際性?
謂若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云何名為盡所有性?
謂色蘊外更無餘色。受想行識蘊外更無有餘受想行識。一切有為事皆五法所攝。一切諸法界處所攝。一切所知事四聖諦攝。如是名為盡所有性。
謂色蘊外更無餘色。受想行識蘊外更無有餘受想行識。一切有為事皆五法所攝。一切諸法界處所攝。一切所知事四聖諦攝。如是名為盡所有性。
云何名為如所有性?
謂若所緣是真實性是真如性。由四道理具道理性。
(一)謂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
(一)謂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
如是若所緣境盡所有性
如所有性。總說為一事邊際性。
(D)云何所作成辦?
謂修觀行者。於奢摩他毘鉢舍那。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因緣故。諸緣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圓滿。此圓滿故便得轉依。一切麁重悉皆息滅。得轉依故超過影像。即於所知事(起)無分別。現量智見生。
(學習注:這個無分別是慧的無分別,不是定的無分別)
入初靜慮者得初靜慮時。於初靜慮所行境界。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得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時。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所行境界。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者。
得彼定時。即於彼定所行境界。如是名為所作成辦。
如是四種所緣境事。遍行一切。隨入一切所緣境中。去來今世正等覺者共所宣說。是故說名遍滿所緣。
又此所緣遍毘鉢舍那品。遍奢摩他品。遍一切事。遍真實事。遍因果相屬事。故名遍滿。
謂若說有分別影像。即是此中毘鉢舍那品。
若說無分別影像。即是此中奢摩他品。
若說事邊際性。即是此中一切事真實事。若說所作成辦。
SA.86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定的修習)
若行、若形、若相,等應該都是相應於南傳禪法的遍作階段,對應著最初的所緣(行)以有為法開始,之後為意念取相,最後使似相(彼分相)生起。」
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識法;作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思惟,於彼法生厭、怖畏、防護;生厭、怖畏、防護已,以甘露門而自饒益,如是寂靜,如是勝妙,所謂捨離,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彼不憶念如是...所緣是以五蘊等法作為觀察,之後提到各種觀智(生厭、怖畏..等),甚至證聖道的部份(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在瑜珈師地論的分類中屬「善巧所緣」,「淨惑所緣」的部份,長期以來我都以這方式(所緣)來區分止與觀。
瑜珈師地論遍一切所緣(遍滿所緣),最後講到:
謂若說有分別影像。即是此中毘鉢舍那品。
若說無分別影像。即是此中奢摩他品。
也就是所謂修觀(毘鉢舍那)是依有分別、無分別來區隔,雖然道理上說得通,跟阿含經中所表達的是有些差異的。
SA.864中提到:若比丘若行...到初禪具足住,這部份與解脫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但並不是說修觀不需要禪定(奢摩他)的扶助。
而在瑜珈師地論中強調則是一定要有「定相應」才是修觀:
復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毘缽舍那品。
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若於四種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毘缽舍那品。
名奢摩他品提到的九住心住一境性,九住心也不是要求到色界禪定,九住心住一境性,都是欲界定。四種慧行指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
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毘缽舍那。
瑜珈師地論中又提到:
勝解作意者。謂修靜慮者。隨其所欲。於諸事相增益作意。
真實作意者。謂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諸法作意。
就勝解做意在瑜珈師地論的分法,仍屬於修觀的。而末學的概念中其實這並不是修觀,而只是定的訓練而已。什麼東西可以隨其所欲? 在遍作取相階段,所緣並不會隨你的決意而有改變,實際的生命也是這樣,但只要禪定力夠似相可以隨你的意志而改變,這種隨心所欲哪裡還會體會到無常、苦、無我?不生起常、樂、我、淨等邪見就阿彌陀佛了,哪裡會跟解脫相干。
如果禪修相關的知識先來自於南傳佛教,往往對這種以有分別、無分別來區隔止觀的分法一定會充滿疑惑。
以上僅供參考
而在瑜珈師地論中強調則是一定要有「定相應」才是修觀:
復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毘缽舍那品。
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若於四種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毘缽舍那品。
名奢摩他品提到的九住心住一境性,九住心也不是要求到色界禪定,九住心住一境性,都是欲界定。四種慧行指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
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毘缽舍那。
瑜珈師地論中又提到:
勝解作意者。謂修靜慮者。隨其所欲。於諸事相增益作意。
真實作意者。謂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諸法作意。
就勝解做意在瑜珈師地論的分法,仍屬於修觀的。而末學的概念中其實這並不是修觀,而只是定的訓練而已。什麼東西可以隨其所欲? 在遍作取相階段,所緣並不會隨你的決意而有改變,實際的生命也是這樣,但只要禪定力夠似相可以隨你的意志而改變,這種隨心所欲哪裡還會體會到無常、苦、無我?不生起常、樂、我、淨等邪見就阿彌陀佛了,哪裡會跟解脫相干。
如果禪修相關的知識先來自於南傳佛教,往往對這種以有分別、無分別來區隔止觀的分法一定會充滿疑惑。
以上僅供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