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名詞都是採用莊春江翻譯版本)
SN.34 - 對應元亨寺版本犍度篇第十三禪定相應
以下是經文關鍵字
定善巧 (samādhikusalo)
SN.34.01 關鍵字 : 定善巧、等至善巧 (samāpattikusalo)
SN.34.02 關鍵字 : 定善巧、持續善巧 (ṭhitikusalo)
SN.34.03 關鍵字 : 定善巧、出定善巧 (vuṭṭhānakusalo)
SN.34.04 關鍵字 : 定善巧、順意善巧 (kallitakusalo)
SN.34.05 關鍵字 : 定善巧、所緣善巧 (ārammaṇakusalo)
SN.34.06 關鍵字 : 定善巧、行境善巧 (gocarakusalo)
SN.34.07 關鍵字 : 定善巧、決意善巧 (abhinīhārakusalo)
SN.34.08 關鍵字 : 定善巧、恭敬作者 (sakkaccakārī)
SN.34.09 關鍵字 : 定善巧、常作者 (sātaccakārī)
SN.34.10 關鍵字 : 定善巧、適當作者 (sappāyakārī)
SN.34.11-54 不再從定善巧而是從 等至善巧 到 適當作者 的排列組合。
SN.53 - 對應元亨寺版本大篇第九靜慮相應
SN.53.01-12 關鍵內容 : 四禪、五禪支、向涅槃低斜
SN.53.13-44 經文略去
SN.53.45-54 關鍵內容 : 四禪、五上分結的證智、遍知、滅盡、捨斷
SN.54 - 對應元亨寺版本大篇第十入出息相應
SN.54.01 關鍵內容 : 入出息念 (ānāpānassati) 等十六勝行對應著四念處。
SN.54.02 關鍵內容 : 入出息念 (ānāpānassati) 等十六勝行對應著七覺支。
SN.54.03 關鍵內容 : 入出息念 (ānāpānassati) sati 是念住。
SN.54.04 關鍵內容 : 前面只講大果,這經直接講大果是 (不還果、與究竟智) 可以被預期。 究竟智就是阿羅漢。
SN.54.05 關鍵內容 : 這邊提到五下分結盡,並細說七種果 (當生阿羅漢,當生未證阿羅漢(阿那含),及以死去的過程或轉生後證阿那含果五種。
SN.54.06 關鍵內容 : 主角阿梨瑟吒對佛陀說他已經捨離諸欲貪(kāmacchando) 以及驅逐對於自身內外諸法的有對想 內外諸法,這裡的有對想是指質礙的也表示嗔恚。
SN.54.07 關鍵內容 : 身體的動搖狀態或悸動狀態 (這經可以看到禪修不是在那裏搖頭晃腦阿 )
SN.54.08 關鍵內容 : 這經很特別是用安那般那念之定( ānāpānassatisamādhi ) 其他都跟雜阿含803經一樣喔!
另外厭逆、厭逆想,也應該注意,兩個不一樣喔要了解他的意思。
厭逆(paṭikūle)、厭逆想(paṭikūlasaññī),這邊要做一個詳細一點的解釋:
例如不淨觀是針對貪愛,例如某人對女人有不厭逆(會有貪愛),對蟑螂蟲子會有厭逆(排斥、瞋恨),針對貪愛的對象某人起蟲聚想而去除了對女人的貪愛,對蟑螂蟲子可能隨意就殺掉,所以必須對蟑螂蟲子起不厭逆想,
然而這個想並不是真實的,不然很多女人會身上長滿蟲,相 Nimitta 也是從想 Saññā 來的,這裡要消除的是 (貪愛 與 排斥、瞋恨) ,方法卻是應用是概念法 paññatti (Nimitta 也是概念的一種 )、是不真實誇張的想像。
這經佛陀講得很細緻,如果你去看 SA.282 也是講到:
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阿難!是名賢聖法、律覺見跡。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諸根。已說賢聖修諸根,已說覺見跡。阿難!我為諸聲聞所作,所作已作,汝等當作所作……」
SN.54.08 因此,比丘們!在這裡,如果比丘希望:『在不厭逆與厭逆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就應該好好作意這入出息念之定。
相 nimita 是一種兩面刃,如果你取著於相,就如下一經比丘不正知見選擇自殺了。
這經佛也談到他的經驗,特點是修安那般那定 有 身不疲倦、眼也不疲倦。 接著佛陀的解說中,也提到四禪及五禪支。
後面又接著四無色定 (根據傳統說法安那般那定只能到四禪,而進入四無色定是採用十遍禪中有色的遍為所緣,在這經並沒有提到所緣的轉換,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因為四無色定其實也是有捨及一境性兩禪支 )。
SN.54.09 關鍵內容 : 這經講到佛陀去閉關,修不淨觀的比丘自殺,改教授安那般那的因緣。但不要因此輕視不淨觀,其實已經在知見上沒問題,適合修不淨觀的人可能更迅速。
這經一樣用入出息念之定( ānāpānassatisamādhi ) 其餘內容同十六勝行。
SN.54.10 關鍵內容 : 比丘們!入出息念之定( ānāpānassatisamādhi ) ,當如何已修習、如何已多修習時,就是寂靜的、勝妙的、無混濁的、安樂的住處,每當惡不善法一生起,它即刻使之消失、平息呢?
SN.54.11 關鍵內容: 『聖住』、『梵住』、『如來住』者,那是入出息念之定,當正確地說時,他能說:『聖住』、『梵住』、『如來住』
這經一樣用入出息念之定( ānāpānassatisamādhi ) 其餘內容同十六勝行。
SN.54.12 關鍵內容: 羅瑪沙迦賓亞、摩訶男,『聖住』、『梵住』、『如來住』。
這經一樣用入出息念之定( ānāpānassatisamādhi ) 其餘內容同十六勝行。
SN.54.13 - 14 關鍵內容: 尊者阿難,一法 (安那般那)、四法(四念住)、七法(七覺分),二法(明、解脫)。
這經一樣用入出息念之定( ānāpānassatisamādhi ) 其餘內容同十六勝行。
SN.54.15-16 關鍵內容: 角色變成眾多比丘,其餘同上 1472 法滿足
SN.54.17 關鍵內容: 入出息念之定( ānāpānassatisamādhi ) 其餘1472 法滿足。
SN.54.18 關鍵內容: 導向煩惱潛在趨勢的根除
SN.54.19 關鍵內容: 導向[生命]旅途的遍知
SN.54.20 關鍵內容: 同前二經 導向煩惱潛在趨勢的根除 、導向[生命]旅途的遍知。
這經一樣用入出息念之定( ānāpānassatisamādhi ) 其餘內容同十六勝行。
六處相應
SN.35.97 關鍵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